1. 首页 >创投 > 正文

观书有感(其二)诗意(观书有感(其二))

导读 关于观书有感(其二)诗意,观书有感(其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第一首诗是抒

关于观书有感(其二)诗意,观书有感(其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3、“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4、“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5、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6、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7、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8、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9、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10、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1、”“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12、“问渠”就是“问它”。

13、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14、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15、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16、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17、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18、“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19、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20、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21、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22、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23、“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

24、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25、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26、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27、“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

28、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29、“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30、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31、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