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客至)
关于客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客至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
2、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
3、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
4、“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5、相“过”,即探望、相访。
6、这是一首工整而流畅的七律。
7、前两联写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后两联写待客,见村家真率之情。
8、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
9、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10、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11、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12、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
13、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14、原文:客至【作者】杜甫 【朝代】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15、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6、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17、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18、译文: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19、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
20、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
21、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此诗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
22、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
23、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24、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25、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6、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27、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至。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