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动态 > 正文

两小儿辩日阅读短文(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导读 关于两小儿辩日阅读短文,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原文:孔

关于两小儿辩日阅读短文,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3、”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5、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注释:(1)辩斗:辩论,争论。

6、 (2)故:原因,缘故。

7、 (3)以:以为,认为。

8、 (4)去:离。

9、 (5)日中:中午。

10、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11、 (7)及:到了。

12、 (8)则:就。

13、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4、 (10)为:是。

15、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6、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17、意思是天气很热。

18、 (13)决:裁决,判断。

19、 (14)孰:谁,哪个。

20、 (15)汝:你。

21、 写作特点: 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2、 2、善于运用比喻。

23、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

24、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25、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26、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27、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28、”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29、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30、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第二个对。

31、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

32、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33、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34、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35、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36、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

37、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38、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39、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

40、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41、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42、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3、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44、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45、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

46、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47、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48、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49、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50、”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51、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52、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53、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4、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55、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6、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

57、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58、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59、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

60、(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61、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62、(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

63、(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64、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65、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

66、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

67、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68、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

69、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

70、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71、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72、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

73、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

74、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75、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76、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77、”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78、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79、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80、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81、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

82、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

83、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84、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85、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

86、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87、 5.课后扩展。

88、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

89、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90、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91、 四、参考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92、《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93、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94、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95、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96、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97、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98、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

99、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

100、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

101、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102、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103、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104、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

105、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106、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107、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108、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列子是属于道家学派,孔子是属于儒家学派,又以博学著名。

109、因此列子写这故事,来讥笑孔子的无知,不能判断两小儿所提出的疑问。

110、其实两小儿提出的疑问,也是列子提出的疑问。

111、这个疑问,列子也不能解决。

112、因为这两个疑问都是从感觉产生的。

113、一个从视觉说,早上看到太阳大,中午看到太阳小。

114、这个视觉并不正确。

115、因为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来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

116、中午云气消散,就显得太阳小,其实太阳的大小并没有变。

117、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118、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凉快,中午热,从身体对温度的感受来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也不正确。

119、因为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120、这个温度的凉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

121、这个故事是列子编出来的,并不真有其事。

122、《列子》这部书经专家研究,是魏晋时人编的。

123、其中可能有先秦传说,也有魏晋时思想。

124、这篇里所提出的问题,大概魏晋时人还无法解决,春秋时人的孔子更无法解决。

125、《列子》提出这个问题来笑孔子的无知,其实他跟孔子一样,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126、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127、从这里得到启发,人们想到的问题,有的在当时并不能得到解决。

128、如晋代张华《博物志》里讲到:“奇肱国,其民善机巧,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

129、”说商汤时代已经有人能造飞车。

130、直到张华的晋代,也没有人会造飞车。

131、但至少在那时,已有飞车的想法。

132、这种想法到后来终于实现了,人们终于造出飞机来。

133、关于太阳和地球的远近,在著作《列子》的时代是无法正确解决的,但后来科学家终于算出来了,地球与太阳平均距离14 960万公里。

134、科学的前进,有时也受到各种想像的影响。

135、因此,在生活中提出各种想像来也是好的。

136、就这个意义说,这个故事也是可取的。

137、这个故事的好处,可以启发人们去考虑问题,要从多方面来考虑。

138、两个童子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就把不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了。

139、提出了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对科学的促进是有作用的。

140、《列子》里写这个故事,要讥笑孔子的无知。

141、这是因为《列子》属于道家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要讥笑孔子。

142、这点是很明白的。

143、所以这篇的结论:“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讥讽的话是不正确的。

144、再就这篇的写法看:先提出结论,再加说明,这样写简单明了。

145、就说明看,结合人们的经验,写得具体明白,这样写是好的,所以虽提出这个不好解决的问题,还是写得简单扼要,具体明白,达到要说的目的。

146、在说明里,作者在一处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如车轮”,一个“如盘盂”,这两个比喻具体地说明日的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明白了,这个理由是从人们的视觉来的,所以是有力量的。

147、因为当时人的知识,还没有感到视觉在一定的场合是不尽可靠的。

148、另一个说明,讲一种感觉是“沧沧凉凉”,一个比喻“如探汤”。

149、这样讲一种感觉和一个比喻,结合“日初出”和“日中”来说,也把结论的理由说明。

150、这是从人们的感觉来的,也有说服力。

151、当时人们也没有感到人们的感觉是受各种条件的影响的。

152、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篇《辩日》对人们的认识是有影响的。

153、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后世科学家的探讨,还是有作用的。

154、一、相关知识1.太阳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些?太阳是在中午离人们近些呢?还是早晨和晚上离人们近些呢?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都是由于人们的错觉;中午阳光比早晚热是由于中午阳光直射,阳光在大气里走过的路程较短,热量被吸收少。

155、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时候,人们观测太阳的距离为什么会不同。

156、原因很多:(一)地球是球形,不断地自转。

157、如若地球除了自转没有其他运动,而且自转轴与太阳和地球间的直线垂直,则对于在赤道上的人来说中午太阳总比早晚近,也就是说近的距离相当于地球的半径6 400公里。

158、(二)地球的纬度的不同,观测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

159、纬度愈大即离赤道愈远,太阳在中午和早晚的距离差愈小。

160、(三)地球不只自转,也绕太阳公转,自转轴和公转轴成235°角。

161、自转轴的方向变化很慢。

162、因此中午太阳在天空的高度一年内不断变化。

163、(四)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所以地心和日心的距离逐日变化。

164、(五)日出日落时间在一年中逐日变化着,同一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又随纬度而不同。

165、(六)由于地球自转轴方向很慢的变化和行星引力对地球公转轨道所产生的影响等原因,地心和日心最接近的日期并不固定。

166、(在目前日心和地心距离最近的日子是一月二日,此后每千年往后推移17天半。

167、)考虑到上述原因,可以推出适当的公式来计算中午和早晚太阳和观测者的距离差。

168、必需的资料可由天文年历查到。

169、计算结果如下:对于北纬40度如北京来说,目前每年从一月二十二日到六月五日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远,二月初远1 000公里,三月初远4 000公里,四月初远达6 4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少到零。

170、六月五日之后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近,七月初近5 800公里,九月中近达16 0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少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二日。

171、午和晚的差别情况大不相同,从八月一日到十二月十五日午比晚远,其余七个半月午比晚近,四月中近达17 000公里。

172、……上面的计算于1954年所作。

173、但由于第六原因在短时间内影响很小,所以上述计算结果对今后一百年仍适用。

174、由此可见,一切现象必须用科学来解释,才是正确的。

175、(戴文赛《中午太阳是否比早晚离我们近》)2.早晨近而冷、中午远而热的原因何在?早晨较中午太阳看起来大些,是不是早晨太阳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些呢?不是的。

176、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

177、同理,早晨的太阳,只有地平线上一角是天空,而其余部分是以树木、房屋等做它的背衬,而在中午时,太阳在头顶上是以大得无比的天空做它的背衬,所以看起来中午的太阳就比早晨的太阳显得小些。

178、另外,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

179、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

180、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

181、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

182、还有,中午较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较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

183、那又是因为什么呢?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

184、所以中午较早晨时热。

185、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

186、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187、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

188、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189、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190、(黄文成《〈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二、译文1.《夸父逐日》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191、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192、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19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194、2.《两小儿辩日》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195、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196、”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197、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

198、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199、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