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写作背景介绍(黄鹤楼崔颢写作背景)
关于黄鹤楼崔颢写作背景介绍,黄鹤楼崔颢写作背景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崔灏《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5、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6、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7、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
8、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9、’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10、”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11、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
12、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
13、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14、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15、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而且全诗格调逼肖。
16、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
17、”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
18、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19、”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20、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21、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22、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
23、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
24、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
25、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
26、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
27、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
28、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
29、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
30、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
31、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
32、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
33、崔颢南下漫游。
34、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5、”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36、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37、”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38、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
39、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
40、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41、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42、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43、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44、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45、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46、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
47、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
48、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
49、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
50、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
51、“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
52、”(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
53、)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
54、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55、 作者: 222.241.117.。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黄鹤楼崔颢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