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信息动态 > 正文

朱自清的背影创作背景(朱自清背影写作背景)

导读 关于朱自清的背影创作背景,朱自清背影写作背景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创作背

关于朱自清的背影创作背景,朱自清背影写作背景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创作背景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

2、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

3、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

4、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5、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6、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7、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8、扩展资料《背影》的思想主题: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百般的怀念。

9、本文作于1925年,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的一段经历。

10、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11、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

12、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会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13、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例,讲述了其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14、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15、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16、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17、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

18、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19、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