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包罗万象 > 正文

通过改良学校文化有效预防学生欺凌

导读 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为预防和处置学生欺凌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为预防和处置学生欺凌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该文件把预防学生欺凌放在整个工作的首要位置,凸显了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学生欺凌问题虽然已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但首先还是一个教育问题。它的主要表现就是学生在校内外生活中遭遇强制性的、恶意的欺辱和攻击,其危害在于极大地影响被伤害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一些案例已非常生动地表明了学生欺凌事件的危害性,毋庸赘述。从这类事件的诱发因素来说,虽然在学生欺凌事件中经常有学校以外的人和因素的介入,但是学生欺凌的主体大多数时候还是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本身说明学校中人际关系特别是学生间关系的变质,预示着校园人际关系特别是学生间关系的危机。如果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友爱的关系,彼此之间发生种种欺凌和伤害行为是不可思议的。照此理解,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只是一个表象,一个结果,根本原因之一还在于校园人际关系特别是学生间关系的变质。因此,文件强调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全体中小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弘扬公序良俗、传承中华美德。

解决学生欺凌行为,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预防为先的原则。一旦欺凌行为发生,无论怎么样处理,都已经给被伤害者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心理伤害,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帮助。要预防和解决学生欺凌行为,一项根本性的举措在于直面校园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现实问题,重建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学生间的关系。理想地说,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学生间的关系,都应该是一种教育性的关系,都应该是围绕着学生的健康、和谐和多样发展建立起来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充满尊重、信任、关爱、平等的精神。不难理解,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都是带着自己的梦想,对学校生活有无限的憧憬,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每一个同学在学校日常生活中,都渴望得到尊重、信任、关爱和平等的对待。如果这些心理上的需求和教育上的期待得到满足的话,我深信没有谁愿意成为小霸王,专门以欺负同学为乐。但是,一旦这些心理需求和教育上的期待得不到满足的话,或者,更为具体地说,一旦部分同学在日复一日的学校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到的是羞辱、怀疑、恶意责备和不公正对待的话,那么他们也会像镜子一样地对他人表达出同样的态度、做出同样的行为。而且,由于他们的年纪比较小,并且由于青春期所特有的焦燥情绪反应,在出现这种对他人的羞辱、怀疑、恶意责备以及不公正对待时,会更加没有理智,甚至会做出让旁观者感到惊异的事情来。所以,广大中小学校要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正如文件指出的,要努力创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开展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激励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提高校园整体文明程度。

对于一些长期受不到教师关注、处于学业不良状态甚至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没有希望的“失败学生”,会通过欺凌同学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感,获得自己病态的尊严感,甚至是单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专门欺负别的同学的孩子,一方面是加害者,需要批评教育;另一方面也是受害者,应该得到充分的同情和必要的帮助。因此,广大中小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建立更加尊重、更加信任、更加平等、更加民主的学校制度、关系和生活方式,彻底铲除欺凌现象产生的文化土壤,使学生成为积极、自主和充满友爱精神的人,学会像珍视自己的名誉那样珍视集体和他人的荣誉,懂得像维护自己的尊严那样维护集体和他人的尊严。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